今年11月份黑龙江地区的秸秆点火数量创下新高,由此产生的雾霾是否对华北地区造成影响也成为一个争议话题。为此,黑龙江省肇东市加大了对秸秆焚烧的整治力度,当地媒体甚至首次报道出了有村民因为烧秸秆而被拘留的新闻。一位因烧秸秆而被拘留的村民的家人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,“想不明白这个秸秆要是不烧,能怎么办?”(11月24日工人日报)
禁烧秸秆不是个新鲜话题,宣传年年在做,危害也年年在说,但年年又都在烧。由于对空气质量考核越来越严,为了空气质量排名不再太难看,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,严控村民焚烧秸秆。每到收获季节,乡村干部更是挨家挨户通知,街上“大喇叭”也天天在喊。各级干部驻村包点不停地在巡查,但都没有真正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。事实上,老百姓对于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是心知肚明的,但他们如果不烧秸秆,开春不好种地怎么办?
对于焚烧秸秆,一味地去堵不是办法,关键在疏。如果老百姓的秸秆能变废为宝,谁还愿意把这个“宝贝”烧掉呢?所以,各地与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查禁焚烧秸秆,还不如实实在在地拿出办法来。实际上,办法还是很多的,譬如:政府可以整合资金和扶持政策,拿出一些补助资金鼓励民间投资兴办秸秆饲料厂、秸秆利用厂等。把秸秆做成草帘、草绳、草袋、木棒、草纸、板材等等,也可以把秸秆做成有机肥料、畜禽饲料等等,让秸秆肥料化、饲料化、能源化。再譬如:政府可以拿出一些补助资金鼓励农民购买秸秆粉碎机等,让秸秆在粉碎后还田,增加土壤的肥力。反正,只要秸秆有了出路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的问题。
实际上,各地对于焚烧秸秆一直是抓一阵,放一阵。收获季节,搞得全民皆兵,对焚烧秸秆的治理毫不留情,甚至对焚烧秸秆的村民进行拘捕,但等到收获季节一过,就把这一事情忘得一干二净,抛到了脑后,没有去想一想下一个收获季节秸秆如何处理的问题。
与其拘捕焚烧秸秆村民不如给秸秆找出路。对焚烧秸秆的村民进行拘捕,可能让一些村民有些害怕,暂时不再焚烧,但不等以后不烧,如果秸秆没有出路,总有一天还是要将其一把火烧掉的。因此,对于焚烧秸秆这一问题,各地一定要疏堵结合、以疏为主、以堵促疏,要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推动机制。各地要改变考核办法,不能只考核收获季节有没有秸秆焚烧现象,更要考核秸秆的利用率。看看各地办了多少个秸秆回收利用厂,对不达标的地方领导要进行问责。从而使秸秆不但不会被焚烧,而且成为老百姓的又一创收渠道。